凤阳花鼓简谱,凤阳花鼓的简谱_唱法

《凤阳花鼓简谱,凤阳花鼓的简谱_唱法》

民谣,即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按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爱情歌谣、儿童歌谣、生活歌谣等。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压迫下,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当牛做马,痛苦不堪。于是,就把对统治者的愤懑和抗议,用形象的语言编成歌谣传唱,这就是时政歌谣。时政歌谣的反抗性,战斗性,是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作品所不及的,鲁迅先生说:“乡民的本领不亚于大文豪。”(鲁迅〈偶成〉《准风月谈》)

一、时政歌谣的反抗性、战斗性

1、对封建统治的控诉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机器,人民只能当牛做马。然而,不甘做奴隶的人民,即使手无寸铁,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奉使谣三首》(元):

九重丹诏颁思至,

万两黄金奉使回。

奉使来时,惊天动地。

奉使去时,乌天黑地。

官吏都欢天喜地,

百姓却啼天哭地。

官吏黑漆皮灯笼,

奉使来时添一重。

奉使,皇帝特派到民间视察的官吏。到下面干啥?了解民情,为民解忧?非也,是搜刮老百姓,发大财来了。“万两黄金奉使回”,老百姓只能“啼天哭地”!

《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隋):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烂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这是隋炀帝巡游时,纤夫唱的民歌。纤夫的儿子饿死在战场,纤夫自己忍饥挨饿,也是生还无望。只能寄托于孤魂,把死后的白骨带回家乡。劳役和战争,是历朝历代老百姓的沉重负担。

2、对统治阶级的反抗

《崔寔引语》(魏晋):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

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奈何欲望平!

老百姓的反抗,前仆后继,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绝不屈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只有在时政歌谣里才看得到。

东门行》(汉代):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

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

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铺糜。

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是一首叙事歌谣,反映老百姓已经被压迫得到了无米充饥、无衣遮体的地步,于是,拔剑而起,奋起反抗。妻子的担心,丈夫的毅然决然,直击人心。

3、对封建皇权的否定

击壤歌》(先秦):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壤:古人游戏时投掷的用具,击壤歌,就是击壤戏乐时所唱的歌。我自己耕田打井,早出晚归,自食其力,与尧帝没有关系,更谈不上什么帝王恩德!否定帝王,彰显民本位思想的光辉。

《凤阳花鼓》(明):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控诉朱元璋给凤阳人民带来的痛苦。即便是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当了皇帝,穷苦老百姓依然要当牛做马。封建专制体制没变,变的,只是城头上的“大王旗”。

4、对封建社会官场的讽刺

《民为淮南厉王歌》(魏晋):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汉文帝和其弟淮南王刘安不相容,刘安谋反事败,被徙蜀郡,途中“乃不食死”。区区一尺布和一斗米,仍值得珍惜。而统治阶级尔虞我诈,骨肉相残,哪里还有什么亲情孝道可言?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官场的倾轧。

《翁翁歌》(辽):

五个翁翁四百岁,

南面北面顿瞌睡。

自己精神管不得,

有甚心情管女直

尸位素餐,老态龙钟。死气沉沉,完全是一派日落西山的败像。

《顺帝末京都童谣》(汉):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正直的贤臣冤死,曲意逢迎的佞臣高升,足见官场之黑暗。

5、对封建社会世态的嘲讽

《桓灵时谣》(汉):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龟。

“秀才”无才,“孝廉”不孝,“清白”的人浑身污浊,“良将”乃是缩头的乌龟。

《讥贪小利者》(元):

夺泥燕口,

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丑恶嘴脸,毕露无遗。

《世态炎凉》(清):

世态炎凉如作戏,

眉高眼下,且自不提。

朋友中,来来往往是些虚情意。

哪里有,济困扶危成豪气。

雪中送炭,古来就稀。

尽都是锦上添花相凑趣。

看将起,付之一笑由他去。

虚情假意,无聊凑趣。世态如此炎凉,不过是一场戏。

二、为什么说“真诗在民间”?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数量,洋洋大观。在眼花缭乱的诗歌丛中,有一朵奇葩分外耀眼,就是民间歌谣。民间歌谣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几乎都起源于民间创作。如楚辞之于国风,建安文学之于两汉乐府,唐代诗歌之于六朝歌谣,元代杂剧之于五代以来的词曲,明清小说之于两宋以来的说唱

明朝李梦阳感叹“真诗在民间”。何为“真诗”?

真诗,要来自生活,真诗,要反映生活。真诗,发自亲身的感受,一吐为快。而时政歌谣,更是发自肺腑的呐喊,是反抗者最后的吼声。

作为诗歌大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中,不乏真诗之作,但像时政歌谣这样,充满战斗精神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凤毛麟角。

为什么?

1,因为劳苦大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牛做马,受尽剥削与压迫,对封建统治阶级怀有刻骨的阶级仇恨。这种仇恨,是阶级的对立。一些有良知的文人墨客,尽管也写规劝、讽刺甚至嘲讽统治者的诗歌,但其出发点,依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立场上,很难发出“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奈何欲望平!”这样的呐喊。

2,时政歌谣的创作者是劳苦大众,他们没有任何的功利诱惑,不会把歌谣当成趋炎附势的青词、出人头地的敲门砖。所以,歌谣,尤其是时政歌谣,是无私者心声的呐喊,最纯洁、最淳朴,最可贵。

3,高手在民间。歌谣,尤其是时政歌谣,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万众口口相传,时间弥久,百炼成钢。这是伟大的集体力量,集体的智慧,是千千万万人口烁的真金。

4,歌谣,尤其是时政歌谣,是诗歌中的投枪与匕首,短小精悍,锋芒锐利,绝不拖泥带水,无病呻吟。因为劳苦大众日夜辛劳,急迫发出的是心声,不屑雕饰,无暇空话。

清代袁枚把赋当成了词典——“无类书,无志书,又无字汇,故《三都》《两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果能才藻富艳,便倾动一时,洛阳所以纸贵者,直是家置一本,当类书、郡志读耳。”(《随园诗话》)

“劝百讽一”的赋,毕竟在文学史中还占有一席之地,即便被当成了词典,也是工具书,尚有用处。而所谓的“青词”,取悦于上,只能是敲门砖。更不要说那些无病呻吟的垃圾作品了。

明朝文人沈德符说:“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叹!”(《万历野获篇》)足见民间歌谣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时政歌谣,作为诗歌中的投枪与匕首,它的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老百姓。正是默默无闻的老百姓,创作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诗歌。令文学正史中那些诗仙诗圣望其项背,自叹弗如。“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李开先《一笑散》)。

“乡民的本领不亚于大文豪。”(鲁迅〈偶成〉《准风月谈》)真诗在民间。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