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一位网友发来的私信:
“我爱上了一个女孩,我感觉得出她对我的不同。她很关注我,我遇到困难时也会全力帮我,可当她遇到烦恼时,却不愿意跟我讲。
我向她表白,她会转移话题,我以为她是拒绝了,但她又会对我做出一些亲昵的举动,我总觉得我们之间有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我该怎么办,还要继续坚持吗?”
在我跟这名男生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女孩子可能是回避型——这类人在接触一段亲密关系时,会本能做出与自己心意相违背的举动。
回避型的人无意伤害任何人,只是突破不了心中的障碍。
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回避型?
通常来讲,回避型的人主要有两种特征:
1)冷漠
这是回避型最典型的关键词,他们通常不太需要情感联系,也不是很喜欢肢体接触,对谁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即不会说出拉近关系的话语,也很少做出牵手、拥抱以及亲吻等亲昵行为。
简单来说,很难有人可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矛盾
在亲密关系的孵化期,我们通过接触和了解,可以很清晰的判断自己的心意所属。
这是促成恋情发展最重要的关键点,决定着今后的行为。
回避型的人虽然也会喜欢对方,做一些引起对方注意的事,但他们不会依赖对方,害怕这种依恋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伤害,同时又希望拥有一段亲密关系,因此他们会在矛盾中调节两人的距离。
这就给人一种忽冷忽热的错觉,所以他们很难开始一段感情,即便开始了也很难长久。
更多时候,他们只想管好自己。
想要和回避型的人开展一段恋情,需要先了解ta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形成主要源于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早期经验对依恋的建立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又以家庭和学校为重。
首先说家庭。
依恋关系最早建立于婴儿时期,是我们与主要抚养者建立的社会性联结。之后我们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会长期稳定的影响我们后期的人际交往与情绪调节。
回避型的人在婴幼儿时期阶段,依恋需求就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或是需要达到某些目标,以此交换才可以满足其需求。
他们甚至过早的开始在没有亲人帮助的情况下,去做一些重大的决定,或者克服困难完成一件事。
因此他们与养育者之间的建立的依恋关系通常是不安全的,这也就影响了他们今后的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及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
其次是学校。
同学和老师,是我们离开父母后接触最紧密的对象。
回避型的人由于已经建立了不安全类型依恋关系,并不善于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人际关系,可能无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情感支持。
这样的环境促使他们变得独立冷漠,慢慢习惯只依靠自己。
回避型虽看似淡漠没有人情味,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憧憬拥有正常的亲密关系。
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在进入安全长期的人际关系时,会朝着安全依恋类型发展。
特别是一段充满真情和信任的亲密关系,会为一些小时候曾经被拒绝的人提供一种安全的关系模式。
想要和回避型的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只需采用正确的方式,即可软化他们的心理防线。
1)了解回避型,学会适应。
回避型的人通常自我保护过度,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内心真正的想法,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是可信赖的,担心自我展露会使自己受伤。
如果他们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很有可能是感到了焦虑,并不一定是对我们感到不满。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感受与行为,并接受。
2)维持距离,默默陪伴。
回避型人格所想要保持的距离,短时间内他人无法改变。
我们只需要在他们划定的界限中,给予默默的支持和守护,让其感受到温暖的同时,也能享受一份自在。
这种默契是你给予的,于回避型人格而言,你将会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你们的亲密。
3)不轻言放弃。
亲密关系中,最难做到的是承诺。恰巧回避型的人也不喜欢,或者说是不相信所谓的承诺。
因此ta会进行一些举措“挑战”你对ta的承诺,如果你选择走开,那ta就会验证自己的想法,从此更加无法相信承诺。
如果你一直在,开始ta可能会疑惑、对你不冷不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ta逐渐会相信“承诺”是真实存在的。
4)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指咨询师不以评价的态度对待当事人,不依据当事人行为的好坏来决定怎么对待当事人,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有条件”的被关注与接纳,比如听话的孩子才会被大人喜欢,这里的“听话”就是条件。
当我们能做到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回避型的人时,会使得对方很有安全感,明白你是可以信任的。
一旦做到了这些,即便对方是回避型人格,在你的坚持下,ta的依恋类型也会逐渐发生改变。
而你,不仅帮ta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同时还收获了幸福。
最后——
回避型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一种,他们通常具备很强的防御性,可能无法整合有关依恋关系中的各种信息,这会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无法正常沟通,自身的社会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的主观意愿。
所以,如果爱上一个回避型人格已成既定事实,真诚与善待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