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是多方面的:
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其感知活动的方向。感性认识也是一种高度有目的活动,它总是沿一定的方向来进行的。感性认识的这种方向性,是主体依据其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目的要求对客体信息进行理性评价和选择的结果。由于价值观念、目的要求不同,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体的感知往往也就大不一样。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感性认识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外来信息与主体大脑中的原有信息(内源信息)即理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理性知识的储备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感性认识能否产生及其水平的高低。
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觉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其次理性认识也渗透着感性认识。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它包含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理性认识的各种形式,既不是主体头脑中主观生成的,也不是客体直接给予的,而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超脱了感性认识的形式,克服了感性认识的直观性,具有了某种普遍必然性。但是理性认识并不由此就变成了与感性认识毫不相关的东西,它在对感性认识进行提升的同时,也保留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没有感性认识所提供的材料,不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就不可能形成概念、判断并进行推理,也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必然要运用一定的感性物质手段。理性思维活动是通过运用语言符号来进行的,它表现为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也需要用语言符号来表达。就其意义而言,语言、符号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它已经与客体发生了分离,但它们本身仍然是指物、表形的感性形式。正是借助于这种感性的表现形式,理性认识才成为可传递、可传承的东西。
总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